一个小白想要当导演,在现在是相对比较容易的,因为现在的拍摄成本降低了,你不需要人脉,不需要圈子,不需要电影机甚至不需要单反,只要拿起手机就能进行拍摄。拍摄的成本飞速下降,你需要知道的无非就是如何学习导演知识。大部分想要成为导演的人缺的是导演的专业知识,而在过去,普通人如果不能考进影视院校,就只能选择进剧组跟组学习。对很多人来说这两条路都走不通,考不上,进不去,进去了也只是打杂,很难学到东西。
不过现在其实这些导演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学到,在一些培训机构的视频号,或者是他们的课程,不过有些机构的老师会拍但是不会教,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。
作为导演,一个故事交到你的手中,应该怎样做才能将它变成一部精彩的电影?在电影抵达其最终效果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一种想法,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彻底贯彻它。肯·丹西格将这种想法称为“导演思维”,这不是只能在导演脑中演绎的抽象概念,而是可以联系创意与实践的指导准则。
如何将自己的思维转变为导演思维,又如何训练,如何培训。首先,你要有一个剧本,如果没有,找一篇好的小说,一定要自己没看过的。那么,
第一条:解读
1. 类型或故事形式是什么?每个故事形式都有不同的戏剧构架、人物呈现和情节设置。
2. 谁是主要人物,其目标是什么?应该有一个目标明确、鲜明独特的主要人物。
3. 人物弧线是什么,或者换言之,在故事中的经历会如何改变主要人物?你应该能够判定人物在故事开始时的状态,并明白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将如何变化。
4. 故事的前提(premise)是什么?故事的前提——有时被称为主干、主要冲突或驱动——最好是主要人物面临着两个对立的选择。这两个选择往往与叙事中呈现的重要关系有关。
5. 前提与主要人物及其目标是否一致?应该一致。举个例子,如果《大审判》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成功的律师,那么为浪荡生活重赋尊严的前提就不会引起共鸣。前提与主要人物之间必须具备关联。
6. 主要人物的转变是否可信、有意义、在情感上令人满足?
7. 影片中的情节是什么,被应用得如何?从理想状态来说,当情节里嵌入与主要人物目标背道而驰的力量时,情节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。
8. 如何让代表前提那两个选择的次要人物与前提契合无间?他们是不是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——帮助者与伤害者?某一个帮助者比其他人更加重要吗?何以如此?反派会是所有人物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,决定着主要人物反应的强弱、人物弧线的轨迹,以及我们在影片结尾对于主要人物的感受。反派越强大,我们主要人物最终予人的感觉越像英雄。就其本质与动作而言,次要人物在剧本中起着特别的作用。他们的谐振越是贴近真人而非简单的故事元素,剧本就越丰富。尽管我们是通过主要人物来经历故事,次要人物却可以帮助剧本显得更加可信,更加引人入胜。
一定要多读几遍剧本来解读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。
第二条:阐释
在不同的维度中揣摩故事的潜在可能性:
生存的维度
心理的维度
社会的维度
政治的维度
每一维度都可以编织出不同的故事。
当你完成以上的条件时,你就有了导演思维,而你对不同剧本的解读,能够训练你的导演思维。那如何进行培训,你首先要选择一个方向,人物、情节、理念、声音、价值观,向一个方向来培训你的导演思维,是以主要人物及其转变为工具,还是以情节为驱动力,主要人物与反派的斗争决定了戏剧弧线的走向和形态,又或者用潜文本的理念来凸显过程,以声音来主宰叙事结构,用价值观构建一个视界。